當月講座
曾經以軍眷文化著稱的高雄眷村,如今正經歷一場靜靜進行的轉變。「以住代護」讓新一代的居民進駐黃埔新村、建業新村、樂群村,他們不見得來自眷村,卻以生活者的姿態,參與、修復、共生於老宅之中,開展一場關於保存與再生、記憶與創造的生活實驗。 本場講座將邀請實際參與者,分享他們如何以藝術、飲食與日常實作,重新理解「住」的意義,也讓舊眷村空間成為跨世代、跨族群、跨文化對話的所在。這些後到的新住民,在與地方的磨合、親近與再想像中,正為眷村寫下新的篇章——不只是守護歷史,更是在當代創造出屬於每個人的生活風景。
全文介紹
2008年誕生於台東的紅烏龍,有著烏龍茶的香氣與紅茶的甘甜喉韻,是台灣茶的新世代,充滿創意、多元的年輕活力以及與世界對話的企圖心。這場是「台東紅烏龍全球網站」發表會,不僅會發布報導在地人文風土的三語網站,10個台東紅烏龍品牌也會輪番上陣,介紹產地風土、風味調性與茶人工藝,以及從甜點、氣泡飲到爆米花等各種延伸商品,原來,台灣茶可以這麼好玩! ✦休息時間可至場外品飲「風土十力」10品牌台東紅烏龍相關產品
全文介紹
新世代的台灣茶!品一杯紅烏龍茶,就是一趟來台東的旅行
開課日期
- 開課日期 -
2025/10/15 (三) 13:30 ~ 15:30
講座結束
為什麼「波爾多」會成為葡萄酒的代名詞?到了京都,一定要喝抹茶? 產區如何影響消費者的認知與品牌感受?怎麼喝出「地理」的價值感? 年輕又國際的「台東紅烏龍」,有沒有機會走向「產區」的品牌之路? 本場邀請葡萄酒專家王鵬,從葡萄酒世界的風土概念出發,深入剖析「產區」的深層意涵,並從命名、風味、文化與旅行的角度,帶我們理解產區制度如何為產品帶來價值、穩定信任、串連品牌,甚至開啟旅遊與文化的鏈結。 台灣茶,從來不只是飲品,而是呈現這片土地的風土價值與人文工藝,讓我們一起深度思考,台灣茶的風土詮釋力。
全文介紹
疫情之後,生活的節奏被打散,也打開了人與土地重新連結的機會。 講者譚玉芝從城市回到花蓮玉里,在老宅中展開一段貼近自然與日常的慢旅。她以味覺為筆,走進田野與市場,在一碗碗玉里麵、一道道在地料理中,看見風土的樣貌、人的情感與小鎮的韌性。透過書寫,她不只記錄食物,也記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,以及返鄉青年如何用創意與熱情為地方注入新活力。 本場講座將從花蓮在地的家常美食──玉里麵出發,分享講者如何透過吃與寫,重新理解地方與生活的意義。深度分享關於生活實踐、飲食文化與土地的情感,邀請你放慢腳步,重新品味「地方」的溫柔旅程。
全文介紹
我來,我吃,我書寫──玉里麵中的生活「食」踐
開課日期
- 開課日期 -
2025/10/21 (二) 19:30 ~ 21:00
我要報名
在許多地方,老建築的命運往往是在拆除與保存間拉鋸;而在苑裡,這些選擇不再只是政府的決策,更是居民共同參與的公共討論。這場講座將從苑裡歷史建築的保存行動與傳統市場的重建案例出發,揭開一個小鎮如何透過「讓公共討論成為日常」的方式,逐步建立起共創文化與參與治理的可能。 當地以公開說明會、問卷調查、社區工作坊、參與式設計等方式,讓長輩、市場攤商、在地青年等各方聲音得以進場。參與不只是表達,更是協作與協議的過程:市場該留什麼、拆什麼?歷史建築該修舊如舊,還是賦予新用途?這些都不只關乎空間樣貌,更關係到地方認同與日常生活的連結。 本場講座邀請現任苑裡鎮長劉育育,分享這些實際案例與治理過程,並邀請大家重新思考:在一個地方裡,公民如何成為地方未來的共同創作者?而地方政府又如何退一步,創造讓「集體決定」發生的空間?
全文介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