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區關懷系列
「在地好飲食」專題講座

台灣的飲食文化多元,兼具東西方文化,從傳統到創新,極具兼容並蓄的能力。得天獨厚的我們擁有豐富的在地食材資源,可以製作出各式挑逗味蕾食品。隨著食品工業的進步,添加物縮短了製作時程,調整了口味,讓我們模糊了對食物味道的印象。本季信義學堂邀請A.A.無添加發展促進會共同策劃三場看見真食物講座,以「康普茶」、「苦茶油」及「肉鬆」三個主題,了解結合傳統工藝與現代食品技術,讓食物原味能直達餐桌的用心與堅持,讓美好的滋味能流芳百世。

協辦單位:A.A.無添加發展促進會
彭昱融,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在天下雜誌擔任記者,懵懵懂懂接觸農業,遇見了農舍如雨後春筍冒出的年代。某天,南下採訪旱災回到辦公室,莫拉克颱風襲來,趕緊再次南下採訪山洪暴發、潰堤與災後重建。從高速公路交流道跳上裝甲車、雨鞋陷入淹沒漁村的泥流,望著提防超抽地下水的管線,他看見這個稱之為家的島嶼,如實迎來了極端氣候的震撼教育。 而後返鄉花蓮,以農食創業。從採訪者成為受訪者,勤跑農村與部落,對於農業的觀察,轉化成為如人飲水的體悟,隨後也迎來自己第一次的身心衰竭、憂鬱症發作、離農。2022年,輾轉機緣下,投入了用風味訴說台灣故事的醉人行業:地酒蒸餾廠。而這一聯串的精采坎坷的人生,教會了他什麼事?本講座將一一為您道來!
全文介紹
非典型農食之路教會我的事
開課日期
- 開課日期 -
2023/07/11 (二) 19:30 ~ 21:00
我要報名
飲食是非常個人的事,但因網路發達,米其林、五百盤、網紅名店,主導了現代人的口感,是非常可怪之事。每個人的五感不同,飲食習慣不同,排隊名店無非拿香跟拜,完全失去個人的品味。 美食評論家逯耀東教授常說:可以吃得飽,也可以吃得好。吃得飽,是解決基本民生問題,一包泡麵、一碗魯肉飯、一盤蛋炒飯,都可以填飽肚子。吃得好是藝術,山珍海味,鮑魚燕窩,口袋深度夠,銀兩足,愛怎麼吃就怎麼吃,諺云:富貴三代方懂吃穿。 吃是一回事,煮食是另一回事,有人說得一口好菜,有人做得一手好菜。吳 鳴是業餘買菜煮飯工作者,課堂外的飲食文化,多受逯耀東師父之教,而煮食手路來自母親,而他努力學習母親成為一個好廚師,是為了與母親和解。
全文介紹
課堂外的飲食之路
開課日期
- 開課日期 -
2023/07/18 (二) 19:30 ~ 21:00
我要報名
林楷倫過著魚販與寫作者的雙棲生活,這場講座帶領各位進入台灣的魚販生態,包括職業的作息、行話、工作型態、魚販工作的趣事等等。而講座中他「不只」要討論魚販之外的寫作者身分如何取得外,還有與原先的工作有何取捨?將在這九十分鐘與各位分享!
全文介紹
偽魚販不只會選魚
開課日期
- 開課日期 -
2023/07/25 (二) 19:30 ~ 21:00
我要報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