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5年第四季講座上架公告】2025年10~12月最新講座訊息,已經公告於官網上,歡迎舊雨新知熱烈報名參與!
在許多地方,老建築的命運往往是在拆除與保存間拉鋸;而在苑裡,這些選擇不再只是政府的決策,更是居民共同參與的公共討論。這場講座將從苑裡歷史建築的保存行動與傳統市場的重建案例出發,揭開一個小鎮如何透過「讓公共討論成為日常」的方式,逐步建立起共創文化與參與治理的可能。 當地以公開說明會、問卷調查、社區工作坊、參與式設計等方式,讓長輩、市場攤商、在地青年等各方聲音得以進場。參與不只是表達,更是協作與協議的過程:市場該留什麼、拆什麼?歷史建築該修舊如舊,還是賦予新用途?這些都不只關乎空間樣貌,更關係到地方認同與日常生活的連結。 本場講座邀請現任苑裡鎮長劉育育,分享這些實際案例與治理過程,並邀請大家重新思考:在一個地方裡,公民如何成為地方未來的共同創作者?而地方政府又如何退一步,創造讓「集體決定」發生的空間?
曾經以軍眷文化著稱的高雄眷村,如今正經歷一場靜靜進行的轉變。「以住代護」讓新一代的居民進駐黃埔新村、建業新村、樂群村,他們不見得來自眷村,卻以生活者的姿態,參與、修復、共生於老宅之中,開展一場關於保存與再生、記憶與創造的生活實驗。 本場講座將邀請實際參與者,分享他們如何以藝術、飲食與日常實作,重新理解「住」的意義,也讓舊眷村空間成為跨世代、跨族群、跨文化對話的所在。這些後到的新住民,在與地方的磨合、親近與再想像中,正為眷村寫下新的篇章——不只是守護歷史,更是在當代創造出屬於每個人的生活風景。